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那些事(下)

发布日期: 2020-09-01  浏览数:3373

在《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那些事(上)》中,我们提到在企业风控层面上解读资料和信息的重要性及解决资料、信息时效性的问题等各方面的内容,罗先生一一阐述了背后的逻辑,并向大家提供了各种建议;同时也对睿智的信控从业员是如何透视企业的“健康状况”提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最后,罗先生说明了成本和风控效益之间存在的冲突及平衡点的把握方法。     

下集的采访小安尝试通过实际的例子,演绎如何剖析企业风险;可以根据哪些参数、通过何种方式判断一家企业的营运能力等;以及什么是“风控盲点”;如何通过多角度剖析、深入浅出的方式将企业风控中存在的盲点再度呈现。接下来,罗柏道先生将娓娓道出他30多年的风险评估经验。



01 在风控领域,我们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剖析,再通过一些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容易忽略的盲点再度呈现


小安:罗先生,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吗,比如在评估交易对象时,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的事情?

罗先生:我讲一下最近的一段经历吧,可以说它是风险评估普遍会存在的盲点,很多人都会忽略。

前阵子我去协助客户培训分析员,当时我们在讨论评估报告的用途,他们公司的一位初级信贷分析员提出,现在可以从互联网获取很多资料和信息,她认为不需要再利用评估工具(例如信用报告)进行企业调查和信用评估了。我在前面(编者按:访谈上集)已经解释过这种谬误,就不再陈述了。我没有当面指出她的问题,而是拿出了一些图表给在座的人看,上面是一些数据比率呈现的趋势图,然后我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解读一下里面的内容。初级信贷分析员看着图表不以为意,而另一位高级分析员看着这些图表时,我留意到他两眼是放光的。

当时我列举的图表呈现的是一家电子制造厂的数据,其中一个图表列示了电子制造厂的机器、折旧等情况,并计算出资产回报率。趋势图呈现它的资产回报率是往上的,并持续多年处于高位。旁边的初级信贷分析员看到资产回报率处于高位,便条件反射地解读这家工厂的表现应该是正面的。但另一位比较资深的分析员则觉得好像哪里出了问题。他说:“这家工厂大部分资产是机器,而不是厂房,而且这些机器很多都是很旧的,那就说明这家工厂多年来都没有再投资购置新机器,正因如此,资产回报率持续处于高位。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资产回报率高就是好事,给予该工厂较高的信用评级,并放心地和它合作,会不会太片面?”     

说到这,我觉得这个分析员在没有专业分析提点的情况下能明白这个道理实属难得。我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财务方面的授课内容都是站在股东的立场考虑问题的,这与风控分析从业员的思维模式是有明显区别的,这就是我说的盲点。     

毫无疑问,用旧机器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一直创造价值,对于工厂的股东而言,他们不需要投资新的机器就有回报,肯定是好的。但作为这家工厂的客户或者是供应商,他们还会有一样的感受吗?比如说对质量、交货期有要求的买家,你认为他们更倾向于委托大部分是新机器的工厂生产还是只用旧机器的工厂去生产呢?虽然我们当时考虑的问题是赊销额评估而不是供应商评估,但一家能保障产能和质量的工厂,无论怎么说它在各方面的安全系数绝对比资产回报率更为重要。

在风控领域,我们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剖析,再通过一些深入浅出的方式(例如利用趋势图来解读信息)把容易忽略的盲点再度呈现。一个懂的人和一个不懂的人通过数据解读出来的信息是会有明显偏差的,所以我提议多运用信用评估工具去获取专业的剖析,帮助我们参考和解读信息,从而判断赊销的合理性。

 

02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但这并不等于能够解决问题,解读既需要经验,也需要严谨的态度

 

小安:您提到多角度剖析,可否再给我们多举一些例子呢?

罗先生:可以的。前面我提到的那家外地上市的中国零售企业也是如此(编者按:请参考上集内容),在它的报表里,营业额的趋势图是向上的,净利润也是向上的,很多人第一印象的解读就是这家公司利润很丰厚,可是它的利润率趋势图是向下的,为什么?因为它花了很大的成本在广告宣传上,因此成本大幅度急速上升。而由于它通过大额的借贷行为推高营业额,借贷只影响它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即使利润率是往下的,毕竟业务量势头强劲,因此净利润也能维持向上。但通过不同角度的趋势图,你就会发现净利润的vector(编者按:动径、航向)与营业额比较是不对称的,更大的问题是利润率的vector反而是往下的,所以我多次强调要多角度解读。如果能客观解读信息继而作出判断,后续制定应对的策略就不难了。如果没有这些趋势图协助我们,这些盲点就很容易被忽略。     

相信如果大家有修车经验的话都会遇到类似的烦恼:听到发动机发出不明声响但就是不知道原因。当你找到那个汽车维修界的“张三丰”时,你会发现他只需要阅读电脑分析出的测试数据,然后对比后台数据就能马上判断出问题。并即时维修。他是“张三丰”或者是“张四丰”这件事固然重要,因为他会有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结合科技,很快地判断出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我再一次说明,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但这并不等于能解决问题,解读除了需要经验,在现今时代能利用科技和系统会有更大的优势。正确解读信息后,你就可以根据公司给你的credit policy(编者按:信贷政策)或其他指引去制定赊销额度、期限及其他条件。当然如果你没有credit policy 或任何的指引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编者按: 因为篇幅关系,小安暂时没有和罗先生延展这个话题,但日后会再邀约罗先生,就这个问题进行采访)。

 

小安:按照您所说的,我们在调查一家公司时要从多个角度的数据中解读它的真实情况,那如果我们要了解它的实力,比如说营运能力?应该怎么做呢?罗先生:要判断一家企业的总体实力,需要看很多的点,在传统风控学说里经常会出现3个Cs,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可能已经变成6个Cs了。我今天尝试把这些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03 6个Cs,带你综合判断企业的营运能力

 

01 Capital:企业的付款能力。企业有没有还款能力是可以很简单地通过某几个明显的标准得出结论的。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很好,现金流也很充足,它的还款能力就高,这个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理解的。Cash Flow(编者按:现金流)好的公司自然拖欠的机会就会低。至于Cash Flow的情况,我们可通过营业额和费用的对比大概了解到。       但很多时候我发现缺乏经验的风控人员可能会看得比较表面,例如他们会很在意对方的老板开的是否是名车,或办公地点是否处于甲级地段,这样的判断都是有偏颇的,这也是进行“企业风控”和“个人风控”的一大区别。在个人风控方面,我们经常会利用demographic data(编者按:人口统计资料) 的参数来判断对方的付款能力,例如个人的学历、年纪、在行业的tenure(编者按:任期、年资)甚至他居住的地方等。但在企业风控层面上,用这些表层的标准来判断实力是非常容易犯错误的,毕竟今天炫富已经不是有实力的表现,反过来可能只是骗子最常用的伎俩。

  

02 Character:企业付款的意愿。比如说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某家公司的资金是充裕的,但当我们调查它的诉讼记录时会发现劣迹斑斑,它多次与其他企业发生纠纷,或者在网上经常被投诉拖欠工资等,这些企业我们都要十分注意。我们平时在裁判文书网或者其他信息平台等都可以很容易地查到这方面的资料,但要切记有诉讼记录不代表这家企业就是不好的,我们要懂得将找到的资料与其他资料结合起来解读,很多时候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得出准确的判断。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Trade References(编者按:向其他供应商付款的记录)来了解一家企业的付款习性。这个方法主要是通过了解企业对其合作者付款的记录来判断其习性,这个在外国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但在中国内地有系统地互换企业付款记录的做法还不是很普遍,现在主要的方法还是通过不正式的小规模调查方式进行了解。有关做法在个人征信方面反而比较成熟,可能是因为有人民银行的参与吧。


03 Capacity:企业的营运状态。比如我们和一家公司做一个很大的项目,它是否有能力去接下这个项目呢?又或者反过来,这家公司本身的产能会不会过大?我们的合作对象属于任何一个极端的情况都不是好事。在九十年代到千禧年间,当Globalization(编者按:全球化,涉及到经济等各项领域)当道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成为大企业的供应商,这样在订单方面就有保障了,但过去这些年的经历已证明Globalization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最近的贸易纷争和疫情等因素,使各国的政府决策层和企业都明白到,依靠本国内地市场更为重要。企业家也明白要成功开拓本地市场,需要了解合作企业的capacity,但他们在这一点上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不一定 “Big is Good” (编者按:大企业就是好企业这个说法)。因为我们即将要面对很多以前不会面对的客人,我们不可以再用以往的心态盲目地追求与大企业合作了,可能 capacity “在上升中” 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我还想特别提醒有关capacity这方面的一个现象,近几年很多企业不务正业,本来自身业务做得挺好的,但却看好其他行业,他们没有多少经验却又希望在其他行业分一杯羹,最后导致原来的业务被拖垮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互联网金融、微贷这些新兴行业,很多参与者只看到利润率高便投身进去,却不知道从事金融借贷最难处理的坏账和拖延率问题与一般企业是完全不同的,这两方面一旦管理不善就会随时把所有的利润对冲掉。在过去的几年,我认识的一些上海、重庆等地的风控人士已经把这类不务正业的现象设定为danger signal (编者按:危险信号,是一种在信用管理环节里利用明显特征来判断风险级别的方法),所以我希望大家日后在判断capacity的时候要更加谨慎。


04 Competitiveness:企业的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在风控领域上了解到很多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新观点,我发现它们已有一个更深层的体现。过去大企业一般都会被认为具备比较高的竞争能力,但近年这种印象明显在不断演变。很多时候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大企业常常会拒绝客户提出的要求。这是因为大企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公司内部的规定、各个部门的协调、或因为受外国合规条款等方面的影响,大企业在“弹性”这方面的竞争力一般是比较低的,甚至价格方面也没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换一个角度说,这就是一个企业的灵活性的体现了,一家不灵活的企业竞争力自然会降低。然而,和太小的公司合作也有问题,虽然它们很灵活,弹性也大,但是它们没有相关的资源去实现一些事,所以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两者对比起来,选择一些处于中间位置的公司,有一定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弹性,这样竞争力会相对较好。

就在前阵子的疫情期间,客户都遇到拖延付款的问题。纵观出现这类问题的公司,要么就是非常大的企业要么就是非常小的企业。反而处在中间位置的企业无论在处理事情的弹性或资金方面的储备都是比较稳定的。再者,国家现在推广“内需大循环”的概念,我们可以预见很多有实力的中游企业,他们的前景应该是向好的。


05 Condition:企业身处的市场形势。今年的疫情,有什么公司会受益呢?当数生产口罩、消毒和清洁用品的公司了,这段时间它们的现金流状况一定比以往任何时间更理想。但反过来有些企业可能在以上四个“Cs” 的评分都很高,可是遇到疫情这样的时势就不行了,像旅游、酒店、餐饮等今年都会比较艰难。这时我们做风控的就要谨慎了,避免遇到情况不太乐观的合作对象引发后续的风险。但现在的问题是企业那么多,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有问题的企业都找出来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利用外部的调查工具,例如评估报告、指数报告、各种监测工具等,无疑可以帮助风控人士解决问题。因为现在的产品大多依靠大数据搜集信息+人工分析,能够更高效和精准地呈现资料。维珍航空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来源:theverge.com


06 Collateral:企业的担保、抵押状况。首先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一家公司可以给越高的担保,就代表它越安全,但这句话与我将要说的内容也没有抵触。我想表达的是当我们要判断一家公司的风险时,我们需要非常注意它的资产情况。一般来说资产越多风险越低,背后的逻辑就是当问题出现时,有资产的债务人自然保障就会比较大。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对资产的定义,基本上已经抵押给其他人的资产就不再是资产了。简单地说,如果这家公司很大,但它把所有资产都给银行做抵押了,一旦公司出了问题,银行肯定是可以优先把抵押物收回的。有些公司甚至把厂房再抵押给了小贷微贷公司,即同时抵押给了多方(编者按:二次抵押甚至三次抵押),如果一家公司把资产四处抵押就说明它的资金出问题了,与它合作就要加倍小心,不然风险随时而至。


另外,了解公司本身或法定代表人或其股东是否“high-leverage”(编者按:高杠杆、借贷比例非常高),原则上high-leverage 的最大隐忧就是当实体市场环境不好时,这家企业的“bankruptcy index”(编者按:破产指数、破产机会率)就会很高。我敢在这里预言,美国整个零售市场的bankruptcy index 都很高,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会看到很多美国零售机构倒闭,这会影响很多身处中国内地的上游企业,在这个市场的朋友要小心了。

 

小安:真没想到可以从这么多方面去看一家公司的实力,今天真的很感谢罗先生和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实在受益匪浅。罗先生,您可以帮我们总结一下吗?也许我们的读者会有所启发进而有更深入的思考。

罗先生:不客气,当然可以,我也只是把我的经验分享出来罢了。话说回来,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忧,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每一次的危机,像1987年、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风暴,2003年的SARS疫情(编者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又或是类似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或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的地区动荡等,虽然会有一批不善经营的企业受创甚至倒闭,但同样地也会有一批企业因为自身风控得当而更上一层楼,所谓有危才有机,大家知道风险是可以提前控制的就行了。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 “Cash is King!”(编者按:现金为王),最容易增加一家公司现金流的方法就是把你的应收账款尽快收回,不要再拖了!

小安:再次感谢罗先生的分享,希望大家看完本期的内容能有所收获,同时也非常期待下次可以和罗先生探讨有关企业风控的更多话题。


最新资讯